“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确保城市发展的金字招牌,企业在这片沃土上生长,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做优做强。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包头市两级法院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全方位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化营商保护体系,维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全力为市场主体营造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发展可预期、公平透明安全的司法环境,以更优营商环境塑造发展新优势。
法院工作人员深入蒙商银行座谈交流。
让知识产权受到法律“严保护”
“包头‘菲住布渴’真心不错,体验感很棒。”“大品牌果然名不虚传。”……今年7月,阿里巴巴旗下首家未来酒店“菲住布渴”入驻包头的消息在网络各个平台传播开来,引得网友们纷纷前去打卡。但是不久后,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消息辟谣:“菲住布渴”入驻包头是假的。
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樊某某伙同王某、燕某某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使用与“菲住布渴”酒店相同的注册商标,租用写字楼对外营业,其行为已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综合考虑被告人的犯罪情节、非法经营金额及自愿认罪认罚态度等具体情形,决定对3名被告人单处罚金,全部非法经营所得依法没收并上缴国库。
“对服务商标施行同等力度的刑法保护,法院的判决体现了对于恶意攀附行为严惩的决心。”包头市中院民四庭法官梁雪超说:“商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充分保护商标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优化本地区法治化营商环境,激发创新创造内驱力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也层出不穷,给创新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更是激励创新、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建立起长效机制,推进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工作格局,9月2日,一场跨越呼包鄂乌四个城市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经验交流会在包头市召开,会上,四地法院共同签署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协作意见》,让知识产权审判成为激励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再注入一股强大的动力。
从推进知识产权案件繁简分流,实现知识产权案件快立快审,到做实知识产权诉调对接工作,形成预防为先、非诉挺前、诉调衔接的多元解纷机制,再到完善“呼包鄂乌”跨区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作机制,激发地区发展新动能……包头市两级法院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的步伐铿锵有力。
自2022年5月以来,知识产权繁案和简案审理速度分别提升11.25%和48.04%,平均审理期限缩减至27个工作日,知识产权案件诉前调解536件,调解成功506件,调解成功率94.4%,走在全区前列。
以破产审判打造营商环境“大格局”
10月31日,一场由政府、法院、债权人、投资人、破产重整管理人共同参加的观摩会开进了“宝鑫广场”项目现场。债权人亲眼看到了工程进程的点滴变化,亲自了解项目下一步建设情况后,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宝鑫广场”项目位于青山区五一市场北,因宝鑫公司长期管理不善,导致财务制度混乱,债权金额高达7.6亿元,债权人众多,处置困难,项目烂尾十余年,2019年11月,该项目进入破产程序。在破产清算过程中,法院和管理人发现该项目位于核心商业地段,如果按照清算程序进行,具有优先受偿权的债权人除外,其余普通债权人的债权获偿比例可能为零。为最大程度保护大多数债权人的合法利益,管理人向法院提出了由破产清算转重整的模式。
在“开庭”与“开会”、“办案”与“办事”、“裁判”与“谈判”中,党委、政府与法院联动,妥善解决设计规划的变更、产权登记、学区房的建设等问题,最终裁定通过了《包头市乾润宝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重整方案》。如今,“宝鑫广场”项目已重新开工,56户拆迁债权人得到全部安置,400多户购房者债权人的债权将通过续建房屋得以实现。
这是包头市首例房产企业破产重整成功案件,也是通过破产程序助力营商环境改善、治理“病患项目”重获新生的标志性案件。从破产重整到破茧重生,其背后是包头市两级法院创新推出了“立审执破”一体化办理破产工作模式,将立案、审判、执行及破产程序有机融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破产制度公平清偿和挽救重生的制度优势,以破产处置“小切口”,为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大格局”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破产重整的意义,在于为濒临破产但具有继续经营价值的企业增加一次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的机会,通过对企业及经营事业等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重组,保证了对债权人的公平清偿,以法律手段,挽救了企业的营运价值。”包头市中院清算与破产庭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一家企业的“死亡”和一家企业的“诞生”同样重要。破产制度不仅有助于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促进市场出清,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还保护了债务人、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在积极挽救困境企业的同时,确保全体债权人能够得到公平清偿,避免企业财产被无序抢夺,使市场主体对市场交易安全形成稳定预期,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
为此,包头市中院组建了破产审判庭、执破融合合议庭,由专业法官为“病企”精准把脉。先后制定了破产案件高效快速审理机制和立案、审理、重整、关联企业合并破产、简化审理程序、执行移送破产、降低破产成本7个操作指引,呈现出“破产审判工作驶入快车道,破产成本降下去”的良好局面。
以能动执行实现企业权益“最大化”
执行是维护市场秩序、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
“裁判文书已经生效,具有法律强制性,你坚持不履行法院判决,法院可以依法查封、扣押、冻结、处分你的财产。当然,我们还是希望你能够主动履行……”这是包头市土右旗人民法院执行法官正在对被告释法明理。被告企业拖欠工人工资,执行法官多次释法说理,送达《失信通知书》后,其依旧未履行义务,于是法院依法将该企业负责人纳入失信名单。在被纳入失信名单后不久,该企业负责人主动联系承办法官,称正在和另一家企业商谈注资事宜,信用惩戒将影响企业扩大经营,承诺会积极履行法院判决,但因数额较大,难以一次性履行完毕,希望法官能协调双方进行调解,分期履行。
为了维护申请人合法权益,同时保障被执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执行法官积极推进双方进行调解,既向申请执行人解释了被执行企业目前面临的现状,希望申请人能给予被执行人一定的履行宽限期;同时引导被执行企业申请信用修复,向法院递交书面申请材料,包括申请书、信用承诺书、证明材料等,通过提前评估、耐心督促、为企纾困等有效方式,努力将涉诉对企业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使得被执行企业重建信用,安心经营。一周后,被执行企业也依照承诺按时支付了首批执行案款,案件得到有效化解。
这是基层法院以“有解”思维创新涉企执行“优解”措施的一个缩影,更是包头市两级法院加大执行和解力度,灵活运用分期分批履行、财产担保等方式,兼顾高效执行与企业生存,避免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将“两难”变“双赢”的生动实践。
执行工作既需要春风化雨,也需要雷霆手段。包头市两级法院积极开展涉企案件专项执行行动,努力打好公平正义保卫战,维护好企业胜诉权益。
近年来,包头市两级法院共开展百日专项整治、暖企助企、金融砺剑等执行专项行动52次,拘留被执行人72人、腾退房屋200余套。加大涉企案件执行力度,2024年,涉企案件执结5248件,执行到位金额36.51亿元;涉金融案件执结1834件,执行到位金额7.2亿元。强化善意文明司法理念,灵活采取“查扣冻”措施469件次,做到护企安商。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接下来,包头市两级法院干警将继续一往无前,披坚执锐,抓实“公正与效率”主题,以“有解思维”为指引,坚持综合施策、系统治理,护创新、添活力、增动能、优举措,发力破圈,闻潮而动,乘势而上,倾心打造让投资者、经营者放心安心、舒心暖心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以法治之力护航市场主体创新创业之梦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