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在法治社会的宏大画卷中,诚信犹如一抹不可或缺的底色,而人民法院则是这幅画卷的精心绘制者与坚定守护者。
2024年,包头市两级法院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包头市委、市政府关于诚信建设工程的决策部署,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诚信建设攻坚战悄然打响。
从制度完善到社会氛围培育,从内部规范到外部引导,从重点领域到全面铺开,每一步都坚实有力,每一项举措都彰显着包头市两级法院打造诚信司法环境、助力社会诚信建设的决心与担当。
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毕晨(左一)深入企业调研。
夯实诚信建设根基
自诚信建设工程开展以来,包头市两级法院成立了由院长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强力主抓、多部门协同作战的领导小组,各部门各司其职、默契配合,奏响了诚信建设的激昂乐章。包头市两级法院制定《全市法院诚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24项重点任务,进一步细化为37项具体举措,每一项任务都对应着责任部门与完成时限,实行周调度制度与清单式销号制管理。
制度是保障诚信建设长效推进的基础,包头市两级法院在不断完善诚信制度体系的同时,始终聚焦制度执行的实效性,确保每一项规定都能在司法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包头市两级法院依托审判流程公开网、执行信息公开网等信息化平台,充分发挥案例库和裁判文书网的集合效应,将司法公开工作推向新高度,让每一个司法环节都如同置于放大镜下,清晰可感可知。全市法院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率高达99.95%,这一数据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法院在司法公开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今年以来,执行信息公开网成为了展示法院执行工作成果的重要“舞台”--35781人次的被执行人信息公开,如同一把把利剑,高悬在失信者头顶,使其无处遁形;5876件终本案件的公开,让公众深入了解到执行工作的复杂性与严谨性;13138件司法拍卖信息的公开,为当事人权益实现开辟了新路径。同时,37755份裁判文书通过裁判文书网公之于众,这些裁判文书犹如一本本生动的法治教材,向社会公众阐释着法律的适用与公正的尺度。
在拓展司法公开深度与广度方面,包头市两级法院常态化开展的“开放日”“接待日”活动,成为了法院与社会各界沟通的桥梁。今年以来,已邀请400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见证参与了重大案件庭审、专项执行行动等活动。
全力兑现胜诉权益
“你们这么忙,实在不好意思打扰,但我是真的想来表达感谢,那一万多元钱,四年了,本来我都不指望能要回来了。”她一边说,一边将一面锦旗和写好的感谢信递到包头市昆都仑区人民法院执行干警李明手中。
这本来是一起简单的民间借贷纠纷,申请执行人出于帮忙,累计借给被执行人16350元,双方共同约定于2020年3月8日偿还3000元,剩余款项于2020年6月8日全部付清。但是,申请执行人迟迟没有等到被执行人主动还款。无奈之下,申请执行人于2020年10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王某某,我是昆区法院执行局干警,你欠郭某某的钱什么时候能还?欠债还钱,诚信做人。你已经拖了好几年了,最后再给你3天时间,若依然不还,法院就会依法对你采取相应措施,在网上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执行干警李明严肃地说道。
被执行人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主动联系申请执行人和法院,将剩余的欠款及利息还清,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该起案件只是法院推进诚信建设的一个缩影,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诚信司法案例,以点带面,有力推动了诚信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包头市两级法院法院陆续开展涉府、涉企、涉民生、涉金融案件执行专项行动,截至目前,涉府案件执结36件,执行到位778.59万元;涉企案件执结9256件,执行到位54.26亿;涉金融案件执结3330件,执行到位12.3亿;执结涉民生2078件,执行到位9992.25万元。这些数据的背后,饱含着法院执行干警们日夜奔波的辛劳和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
包头市两级法院不断加强守信正向激励,对主动履行者实行信用正向激励,探索建立将自动履行与提升信用评价挂钩机制,定期将诚信履行名单推送至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和金融机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使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当事人获得相应的社会信用评价。
“法官,我想问下我的执行案件目前进展如何,有没有查到被执行人的财产?什么时候可以拿到钱?”“我是来提交被执行人财产线索的,法官出差了不在办公室怎么办?”由于执行法官经常外出开展调解、查封、评估、查人找物等工作,一些当事人抱怨来法院却见不到执行法官。为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的司法新需求,提升执行工作质效,包头市固阳县人民法院成立了执行事务中心,在执行立案前通过适时提醒、法律释明、说服教育及后果警示等多种方式,引导被执行人主动履行生效判决,促使纠纷解决由“强制执行”向“主动履行”转化。2024年,该院针对376件执行案件采用“执前督促”工作模式,达到了快履行、少强制、低成本、高效率的办案效果,在全社会营造了鼓励自动履行、支持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包头市两级法院坚持失信惩戒与信用修复并举,综合运用限制消费、纳入失信黑名单、司法拘留、追究刑事责任等手段,加大对严重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今年以来,共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815人,限制乘坐飞机34159人,限制乘坐高铁、动车16278人,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今年,昆都仑区法院率先推出了被执行人信用修复机制,积极引导自然人及企业主动积极改善自身信用状况。为了便于当事人操作,在官网挂载相关链接的同时,同步生成信用修复二维码,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接待大厅张贴海报等方式进行推广落实,真正做到了信用恢复“码”上办。
这种刚柔并济的做法,既体现了对失信行为的“零容忍”,又给予了失信者改过自新的机会,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的良性循环。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已修复失信被执行主体1851人。
培育社会诚信新风尚
无证贩卖假烟挺赚钱?今年,包头市石拐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非法经营案。郝某某在无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情况下购入了假冒香烟,通过微信群招揽客户非法销售假冒香烟654条,销售金额达118117元。在郝某某车内和库房内查获的货值24500元的香烟未销售,其违法所得金额达52171元。法院最终判决被告人郝某某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并处罚金,扣押的假冒香烟予以没收,全部违法所得依法没收并上缴国库。
销售假冒伪劣烟草专卖品,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扰乱了市场秩序,造成国家税收损失,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郝某某非法经营案的宣判,强化了社会共治合力,有助于维护烟草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包头市两级法院聚焦重点领域,以雷霆手段打击涉知识产权违法犯罪,为创新驱动发展保驾护航。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力度,发布《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暨典型案例》,向社会各界传递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强烈信号。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协作,签署《“呼包鄂乌”跨区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举办第二届“呼包鄂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经验交流会,构建起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的坚固防线。
在打击假冒伪劣违法犯罪方面,包头市两级法院发布相关典型案例,开展专项调研并形成《关于办理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相关情况的报告》,并着力防范虚假诉讼,印发《关于在民事诉讼中防范与惩治虚假诉讼工作指引》,建立起从立案到执行、从甄别到惩处、从发现到责任追究的严密防范体系。
在未来的征程中,包头市两级法院将继续以诚信司法为笔,以公正裁判为墨,不断完善诚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让诚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以司法力量守护诚信价值,用实际行动诠释法治精神,带动全社会形成尊崇诚信、践行诚信的良好风尚,让诚信成为法治社会最鲜明的底色,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书写法院诚信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