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造是监狱工作的主责主业,是法律赋予监狱的重要职责,是实现监狱安全稳定的重要根基。今年以来,自治区监狱系统聚焦“十个转变”,深入贯彻落实“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工作方针,围绕效果导向,多维度深化教育改造工作形式创新,切实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效,用心用情描绘监狱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监狱民警为罪犯作团体心理辅导。 高强摄
“我想摆脱过去,重新开始”
2023年12月,眼神充满不屑,满身纹身的罪犯乌娜(化名)在内蒙古第一女子监狱新入监罪犯队列中显得格外显眼。
入监后,面对同组罪犯,乌娜一言不合便要大打出手。面对民警的教育和训诫,她置若罔闻,充满敌意。为了使乌娜更好地融入改造生活,监区成立了专门的“攻坚转化小组”,为其量身定制教育转化方案。
怎样才能让乌娜卸下心防,是小组最常探讨和致力解决的问题。面对乌娜一次次的挑衅,民警想到了她的纹身,于是以此为突破口。提起纹身,乌娜终于打开了话匣子。自此以后,乌娜逐渐愿意与民警交流。在谈到脖子上“百善孝为先”的纹身时,乌娜沉默了。民警发现,每当谈到家庭时,她就会三缄其口。
为明确下一步教育转化方向与措施,发挥亲情在教育转化中的作用,进一步打开乌娜的心防,民警为乌娜和其母亲精心安排了一次亲情会见。会见当天,母亲轻柔的话语和满眼的疼爱,逐渐消融了乌娜内心的坚冰。她和母亲终于敞开心扉,互诉衷肠。母亲第一次表达了由于自己的无能为力,没能照顾好女儿,内心非常愧疚。乌娜也表达了对家庭温暖的渴望。母女二人多次情难自禁,泣不成声。会见结束后,乌娜知道了母亲从未放弃自己,对自己还怀着期待,内心瞬间充满了力量,下定决心要安心改造。
随着时间的推移,乌娜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自我约束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出监后,我要洗掉身上的纹身。”几个月后,在一次教育谈话后,乌娜突然握住监区民警的手,说她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这些纹身,让我想起我犯过的每一个错误。我想摆脱过去,重新开始。”
乌娜的蜕变,得益于为其量身定制的教育转化方案。民警耐心的倾听、温暖的劝导,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苦付出,都如涓涓细流,滋润着乌娜尘封已久的心。
改造好一名罪犯,就能挽救一个家庭。每位民警,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他们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罪犯心灵的引导者。在面对每一个“乌娜”时,自治区监狱系统的民警们用坚守与关爱,打破了暴力与冷漠的壁垒,为其点亮前行的灯塔。
“我愿意重新开始”
现年55岁的郭某,原本有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因家庭琐事发生口角,一怒之下将妻子杀死。经过几番挣扎,郭某来到当地派出所投案自首。得知自己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时,只想以命抵命的他当场撕毁了判决书。
“只求一死”“以死谢罪”的想法一直萦绕在郭某心头。入监后,郭某多次发生自伤和伤害他人事件。为此,萨拉齐监狱为郭某制定了心理咨询方案,并对其开展了长期心理疏导。
“我对妻子没有那么多恨啊,我在外面给她带好吃的回家,我怎么就干出这种事了呢……”在一次次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的共情、理解和真诚给予了郭某极大的温暖,郭某一次次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对自己所犯罪行进行反思。
在一次沙盘游戏治疗结束后,已经走出咨询室的郭某突然折返回来,深吸了一口气,拿起手边的纸笔,一笔一划写下了“我愿意重新开始”几个字。写完后,郭某双手托着这张纸,神情严肃地将其递到了咨询师的手中,并和咨询师“拉勾”承诺,自己要认真改造,重新做人,请他为自己做个见证。
接下来的日子里,郭某铆足了劲儿积极改造。不止一次,监区民警看到郭某在用自己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开导和劝解和他有类似经历的狱友。经监区民警反馈,郭某确实实现了重新做人的转变。郭某的心理矫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心理咨询师干预性个体心理咨询举措,有效增强了罪犯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重塑了罪犯的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特质,起到了引导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对教育改造提质增效起到了促进作用。
同萨拉齐监狱一样,自治区监狱系统努力用真情点燃心灯,照亮罪犯迷途人生,用实际行动展现人性的平等和尊重,有效引发罪犯认知的改变,使罪犯的生命之火重新燃起。
“我庆幸自己
遇到了救赎灵魂的‘摆渡人’”
“爸爸,我和妹妹好想你,你过得怎么样,累不累?你要注意身体,也要快点回来,我们都快长大了……”2023年11月,赤峰监狱民警、赤峰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一行4人驱车500多公里来到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开展“阳光青苗”关爱行动,对监狱特困服刑人员宝某的两个女儿进行帮扶,邀请两姐妹录制视频为父亲加油打气。
一遍遍重复播放着姐妹俩的视频,宝某红着眼眶、咬着嘴唇久久没有发声。沉默许久,宝某抬起头对民警说道:“我家那边现在下雪了吧,辛苦你们大冷天跑一趟,我不是个好爸爸,但我庆幸自己遇到了救赎灵魂的‘摆渡人’……”
年幼的孩子以后如何上学?又该怎么生活?2016年6月,宝某入监初期,这些问题时刻萦绕在其心头,他心急如焚却无能为力,每天都为自己所犯罪行给孩子们带去的影响深深自责。慢慢的,宝某开始无视监规纪律,对抗改造,不服从管理,拒绝与人交流,逐渐产生厌世情绪。针对宝某的状况,监区将其列为重点关注改造罪犯,对他的家庭情况进行了细致摸排。
宝某的哥嫂靠着打工、种地的微薄收入,抚养着宝某尚年幼的两个女儿,艰难支撑着家庭的庞大开销。2018年5月,民警第一次走进了宝某哥哥的家中,见到了宝某刚上小学的两个女儿。这对姐妹明亮的双眸和甜甜的笑容深深印在了民警的心里。2020年12月,民警顶着严寒,再一次来到宝某哥哥家中。这一次,监区具有心理咨询经验的民警对孩子进行了专业的心理疏导,送上了监区民警自发捐助的2000元救助金。同时,赤峰监狱联系当地政府、学校,对这个特殊的家庭给予政策帮扶。
“孩子每次问起爸爸去哪儿了,我们都说是去外地打工了。得知你们要来,我跟她们说爸爸的朋友要来看你们。”拉着民警的手,宝某的哥哥抹着眼泪说:“她们父亲犯了罪,但我们不能让孩子因此受到影响,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供养孩子上学,感谢你们以朋友的身份来家里。”
每一株青苗都需温暖呵护,每一缕阳光都是重生希望。自治区监狱系统不断探索创新帮扶形式,从关爱未成年子女、促进服刑人员安心改造出发,为贫困服刑人员未成年人子女争取更多的帮扶资源,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温暖,促进服刑人员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自治区监狱管理局教育改造处副处长朱丽贤介绍道,“下一步,自治区监狱系统将继续以‘十个转变’为靶向目标,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罪犯思想、行为变化的新情况,结合罪犯的身心特点,努力探索建立效果好、可复制、易推广的教育改造模式。同时,把个案解决‘方法’转化为类案实践‘模板’,我们一直在努力,也相信未来我们能够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