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奖状的李丹丹与同事合影。
“值班民警请注意,一名戒毒人员身体不适请立即前往查看!”在基层大队的19年里,内蒙古自治区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李丹丹无数次在睡梦中被这样的呼叫声惊醒。从最初的惶然无措到如今的冷静处理,她在戒毒所沉重的大门里完成了蜕变。
多年来,李丹丹用爱心和耐心,为那些挣扎在黑暗与绝望中的迷途女性点亮希望之灯。
关某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刚被送到戒毒所时冲着办案民警大喊:“为什么送我来这,我的女儿才四岁,不能没有妈妈!”面对情绪激动的她,李丹丹轻声说:“我能理解你的心情,我也是当妈的人,先跟我走,孩子会有解决办法的。”
入所后,关某抵触情绪强烈,拒绝参加任何戒治活动。“你希望女儿长大知道自己有个吸毒的母亲吗?”面对李丹丹的问题,她咬着嘴唇轻轻摇头。李丹丹趁热打铁道:“孩子还小不懂事,你抓紧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一切都来得及。两年的分离换你以后像正常人一样陪着孩子成长,你想想值不值得?”看着关某的态度有些松动,几天后,民警拍了关某女儿的视频拿给她看。视频中女儿挥着小手说:“妈妈,阿姨说你生病了,你要加油哟,赶快好起来接我回家。”紧紧盯着屏幕中稚嫩可爱的女儿,关某一遍遍叫着女儿的名字落下泪来。
这次触动成为关某下定决心重新“站起来”的力量源泉。她开始主动参与各种戒治活动,并以自身的经历鼓励其他的戒毒人员。两年后,关某成功走出了戒毒所的大门,和女儿幸福团聚。
“这就是亲情力量的伟大,所以亲情感召也成为我们推动工作的重要发力点,而对于失去亲人关爱、陷入孤独的戒毒人员,我们会更加献出自己的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心灵。”李丹丹感慨道。
“李队,我当妈妈了,现在的我很知足,向您保证的事情我做到了!”看着手机屏幕里的一条短信,李丹丹再次打开了“话匣子”。这个发送短信的人曾是戒毒所中的一名“刺儿头”,现如今她已经出所10年。
山西籍吸毒人员王某6岁时父母离异,被丢给年迈的奶奶照顾。16岁那年奶奶去世,已经重组家庭的父母都不愿意接受她。一气之下,她离家来到内蒙古自治区生活,从此再也没有联系过家人。小小年纪的她误入歧途、混迹夜场,不幸染上了毒品。
入所后的无人探望和日常生活用品的无法保证,让王某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与不安,她无视所规队纪,多次与她人发生冲突,抗拒戒治时常叫嚣:“这辈子就这德行了,你们能把我怎么样?”民警们分析,王某这种破罐破摔的态度,是从小缺少家庭温暖的结果。她的心底一定是很敏感的,是渴望得到关心的。
有一天,李丹丹把为王某购买的生活必需品放到她面前时,她突然眼眶红了,喃喃低语道:“谢谢队长,谢谢队长!”此后,王某与李丹丹亲近起来,交流也渐渐多起来。“我发现她对缝纫技术很感兴趣,就鼓励她参加缝纫技能培训。她很聪明,2个月就掌握了缝纫技术,成为队里培训时间最短、上手最快、技术最全面的学员。”
出所时,王某深深鞠躬:“李队长,毒品毁了我的一切,是您的关爱挽救了我,没什么能感谢您的,从此以后我远离毒品,好好生活,就是对您付出的最好回馈,我一定做到!”
时光荏苒,李丹丹见证了一个个挣扎与觉醒,也收获了一次次新生与希望。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李丹丹得了一身“职业病”:家里的打火机、刀具,在她的第一反应中都是违禁品。睡梦中,她经常恍惚听到对讲机的呼叫声,惊醒后才发现自己是在家中。她的手机永远24小时开机,生怕错过了警情。19年里,她只陪身在异地的父母过了2个春节。
无悔付出也收获了荣誉和肯定,李丹丹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李丹丹所在的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所在大队被评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
用柔美和刚强传递温暖与力量,用信心和耐心践行初心和使命,用青春和热血守护平安和稳定,李丹丹始终坚守在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道路上,助力每一个迷失的灵魂重生。
(自治区司法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