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食调入到国家重要“粮仓”金融网络安全关系千家万户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785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9-13

从粮食调入到国家重要“粮仓”

--75载砥砺奋进之内蒙古农业高质量发展篇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金秋九月,祖国北疆叠翠流金,一派丰收的乐景。

河套平原,正在灌浆的向日葵一片金黄;黑土地上,低垂的大豆豆荚挂满枝蔓;黄河岸边,农民种水稻、养虾蟹、开农家乐,家家户户有致富产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75载栉风沐雨,内蒙古在奉献中彰显担当、在变革中迸射光芒、在耕耘中改换面貌。

新中国成立之初,内蒙古粮食产量只有42.5亿斤,吃粮主要靠调入。1990年粮食产量达到194.6亿斤,粮食自给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结束了多年吃粮靠调入的历史。1992、2008和2018年,粮食产量先后突破200亿斤、400亿斤和700亿斤大关。

历史的车轮,见证内蒙古农牧业的发展。2023年,内蒙古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产量创历史新高791.6亿斤,今年有望首次突破800亿斤。内蒙古如今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8个粮食规模调出省区之一,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

75年来,内蒙古农牧业走过辉煌发展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不断“升级”的农牧业大区正向着农牧业强区迈出铿锵步伐。

白露秋意浓。在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万亩数智化农场示范基地的田间,集中连片种植的玉米根壮叶茂,酝酿着丰收的味道。

这里的田间,有着高产“法宝”--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

通辽市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中国东北黄金玉米带。2023年,东北春玉米小面积、千亩方、万亩片单产最高纪录以及内蒙古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均在通辽市产生。其中,万亩片最高产量出现在前西艾力村。

“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引进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后,每亩地能多种2000株左右的玉米,所筛选的品种成熟后含水量少,秋收时利用机械直接收获玉米籽粒,效率高、省工省时,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通辽市汇民盛丰农民合作社理事长马忠臣介绍。

自2019年通辽市引进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以来,该市玉米亩均增产100公斤左右,多次刷新东北春玉米区千亩方和万亩片大面积单产纪录。今年,自治区农牧厅在全区示范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1000万亩,应用范围扩大到全区11个盟市。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向,锚定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头等大事,内蒙古持续加强农牧业领域科技创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着力扩大数量、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农牧业生产形势更稳--内蒙古今年全区粮播面积达1.1亿亩以上,实施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工程600万亩。高标准农田加快建设,2130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任务全部完成,3个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获批。

生态农牧业底色更足--今年全区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270万亩,实施绿色防控3278.9万亩、统防统治3205.7万亩。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818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农牧业产业韧性更强--产业化项目加快实施,今年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总数达到72家。新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1个、产业园2个、产业强镇8个。

农牧业经营体系更优--社会化服务扩面提质,在5个旗县、20个乡镇、100个村开展集中连片示范行动,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金融保障作用有效发挥,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

粮食稳产保供,是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内蒙古的责任与担当。一系列可操作、重实效的政策措施,为内蒙古粮食连年丰收提供了“硬核”支撑。

千里沃野,国家“粮仓”,内蒙古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粮食安全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持续提升重要农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让“中国碗”里的“塞外粮”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据《内蒙古日报》)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