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边关携手奋进卫士情奏响强音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3736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12-19

守边关携手奋进卫士情奏响强音

———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忠诚护航改革开放工作纪实本报通讯员●康国宁●白生云●张志敏

语音朗读:语音播报

2007年6月7日,繁忙的二连浩特公路口岸。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一列前苏联货运列车驶入满洲里口岸,接受边防检查现场。

1992年4月,二连浩特至扎门乌德公路口岸双向开通剪彩仪式在中方国门前举行。

上世纪90年代,二连边检站公路科工作人员进行出境证件检查。

巍巍国门下护航新丝路,茫茫林海中培育平安林,漫漫荒漠中勒石留美名……从东到西,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忠诚驻守在祖国正北方的八千里边关,用真情和执着绘制出北疆大地的亮丽画卷。

北疆警民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1980年1月1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边防武装警察部队内蒙古总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正式宣告成立,在戍边卫国的征程上,不断改革完善,于1988年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蒙古边防总队”暨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在体制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历代官兵始终坚守初心、信念如钢,携手各族人民群众,合力強边固防,共同守望着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蒙古国绵延八千里的国境线,谱写出了一曲曲“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壮美赞歌,将对祖国的忠诚深深镌刻在了“模范自治区”的土地上。

谱写边关奋斗曲

“三顶帐篷一口锅,融化冰雪就干馍,风里雨里守国门,骆驼飞马去巡逻……”历史永远铭记,内蒙古公安边防部队上世纪80年代初的峥嵘岁月。

回顾40年前的艰辛历程,在“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和人生地不熟、时常迷路的时代,老一代戍边人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自己动手,创业戍边,在八千里边防线上的一个个偏远苦寒之地,唱响了“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创业曲。

艰苦与寂寞,点燃了戍边官兵如火的青春。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筚路蓝缕,到奋进新时代的春华秋实,一代代戍边人怀抱一颗对党、对人民、对共和国公安边防事业高度负责的红心,凭借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在艰苦环境中,甘伴寂寞,守望繁华,日日夜夜枕戈待旦、攻坚克难,铸起一面屹立不朽的丰碑。在薪火相传的筑梦路上,一代代戍边人凝聚在党旗下,谱写出一曲曲精忠报国的壮歌,书写了一个个稳边固防的传奇,在壮美亮丽的草原上立起了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用无数的脚印踏出了一条条巡逻路。

风雨同舟聚伟力

内蒙古边境管理区有36万多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一。筑牢安定团结基石,必须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各族群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像石榴籽儿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富强”的征途上,全区部队结合边境地区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积极助力当地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巴彦淖尔公安边防支队针对围封禁牧政策实施现状,联动地方各级单位,开通11辆“爱民固边直通车”,覆盖边境地区3个苏木、18个嘎查、3万多平方公里,十年间累计运行14100余辆次,行程23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9圈,为牧民代送、代寄生活物资7000余吨,为群众节省开支1300余万元,画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同心圆”。

警民团结互助,一道守边护边的屏障逐渐形成。达茂旗满都拉边防派出所护边员阿迪亚1984年光荣退伍后,携妻子其其格成为边境线上的护边员,两人三十余载义务巡边10万公里,协助破获近百起案件,像界碑一样守护着边境。在内蒙古八千里边关,像阿迪亚这样的护边员超过3800人,警民团结一心,守望相助,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雄踞国门迎宾客

“边检部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利用好涉外机制,与周边国家边检部门开展好合作,共同保障好‘一带一路’的祥和与安宁。”党的十九大代表、满洲里边防检查站空港分站站长杨春燕自豪地说。

“鸡鸣闻三国,一眼望俄蒙”。隆冬时节,步入百年口岸满洲里口岸执勤现场,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联检大厅、方便快捷的自助通道、笑逐颜开的通关旅客……一幅幅温暖如春的场景,无不昭示着古丝绸之路再次焕发的勃勃生机。此情此景,谁能想到“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作为内邻八省区,外接蒙古国、俄罗斯的边疆大区,自治区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联系,各口岸货运量、进出境人数均为沿边开放之初的数十倍,50%以上的中欧班列经过这里,向北开放桥头堡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将服务的品质和验放效率紧密结合,先后出台30多类200余项服务举措,通关速度和效率实现“零待时”、智能化。满洲里、二连浩特、甘其毛都、策克口岸跻身全国千万吨级口岸方阵,15个边检口岸已成为服务开放发展的前沿阵地和展示北疆国门形象的亮丽名片,深深温暖了每位旅客的心。

亮剑冲锋勇向前

“远离祖国,埃博拉疫情肆虐,条件艰苦,任务危险……”2014年8月,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140名官兵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以勤务“零差错”的骄人业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形象。海外维和只是内蒙古公安边防官兵亮剑冲锋的一个缩影。在八千里边关,广大官兵敢打必胜的步履同样铿锵有力。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个总队无偿为涉边案件高发地段牧户配发了一批对讲机,由此创立集报警、求助、投诉和服务群众于一体的综合性草原110警务模式。如今,这个总队以草原110群防群治组织为依托,编织了边界封控网、治安巡控网等“六张网”,建成各类群防组织1078个,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牧民哨兵”“草原神鹰”等警务模式,配套打造了“狼鹰”“巴尔虎”特战分队,集中侦破了一大批跨国犯罪案件,圆满完成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神舟系列飞船发射返回外围安保等安保和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新时代,这个总队联合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开展了以思想筑边、组织固边、富民兴边、帮扶强边、共建稳边为主要内容的“五边行动”,积极推进“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探索党政军警民合力固边“内蒙古模式”,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情报互通、资源共享,联防联治、联控联管”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筑牢了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忠肝义胆守荒漠

“古人勒石铭志,我们要把对祖国的忠诚深深镌刻在北疆的土地上。”阿拉善盟公安边防支队算井子边防派出所第三任指导员宝成在距派出所8公里的大红山上,用石头摆刻了自己的名字。

从此,刻石铭志成为算井子官兵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也成为内蒙古公安边防部队艰苦教育基地。算井子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四季鲜见绿色,周边沙丘纵横,“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小风起黄沙,大风石头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而来到算井子的官兵,却像进了蜜罐一样兴奋不已,似乎让人不可思议。在当地的牧民群众口中,算井子边防派出所被称为“母亲派出所”。1993年,驻地政府搬迁,辖区群众舍不得,都说:“派出所搬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后经联名请愿,派出所得以保留。在近年修通的唯一一条通往算井子边防派出所的窄小柏油路的起点,矗立着一块巨石,上刻着“生命禁区的守望”七个大字。47年来,算井子边防派出所几十次受到中央、自治区表彰,去年又捧回第21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两块金灿灿的牌匾。

蹄疾步稳暖兵心

从过去骑马、骆驼、摩托车下乡,到现在使用性能卓越的越野车;从老旧的手摇电话机、超短波电台,到现代化的草原110报警系统;从土坯房、砖混房到高楼大厦……伴随着自治区经济腾飞,内蒙古公安边防部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为基层办实事,有效解决了困扰部队多年的吃水、吃菜、用电、取暖等实际困难,基层官兵工作、训练、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一座座现代化兵营拔地而起,官兵住进了节能型、生态型、人性化的新式营房,洗浴室、学习室、活动室等一应俱全,营区面貌焕然一新。

新时期,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依托“大调研、大排查”活动,全力回应官兵所思所需所盼。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年初以来,这个总队推动解决呼伦贝尔市莫尔道嘎边防派出所集中供暖问题;为基层配发46辆急需警务装备车辆;第一季度解决了30余名跨盟市干部两地分居问题;先后组织200多名优秀基层官兵及家属代表疗养,争取为驻呼部队官兵分配161套经济适用房;部署启动健康基层行暨“关心基层、关爱健康”巡诊活动,组建3组37人的联合医疗队深入全区各地,为基层官兵和辖区群众巡诊义诊;筹划投入6000万元,为基层部队统筹解决10项实事,有效激发了官兵在改革期间勇于担当、爱岗敬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守望相助固北疆,不待扬鞭自奋蹄。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建设成就难以胜数。“强边固防、服务开放的系列成就,都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总队长胡小明深情地说,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内蒙古公安边防部队官兵将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殷殷嘱托,努力开创壮美北疆新纪元。

  
                     
友情链接
金启程2  -  金启程科技 

Copyright © 2011 内蒙古法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街兴安丽景一号楼八楼   邮编:101501  电话:0471-4687547  传真:0471-4687547  邮箱:xxxxx@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