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就是祖国的太阳,她严厉,她公正,她用苛刻的尺度,将威严均衡地覆盖在共和国的土地上;宪法就是祖国的太阳,她宽厚,她明亮,她用巨大的热量,将温暖平等地洒在每一位共和国公民的身上……”这里,一场期待已久的“法治文化盛宴”在包头市昆都仑区司法局十几名干警此起彼伏、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正式拉开了帷幕。
12月12日,由包头市司法局、包头市普法办主办,昆都仑区区委宣传部、昆都仑区文体广电旅游局、昆都仑区司法局和昆都仑区普法办承办的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为主题的法治乌兰牧骑文艺汇演,在包头市漫瀚艺术剧院隆重上演。来自包头市司法局、包头市各普法成员单位,包钢集团,昆都仑区司法局、昆都仑普法成员单位以及市五区司法局的220余人观看了本次演出,全场观众座无虚席。
演出开始,鼓点明快、曲调激昂的蒙古族音乐舞曲《祈愿草原》“疾驰”而来,轻快有趣的快板《我们是法治轻骑兵》、朗朗上口的三句半《四大嫂说反邪教》、悠扬的马头琴声《万马奔腾》、草原民族特有的呼麦、本地方言贯穿全程的二人台小戏《压糕面》、简单剧情穿插婚姻法的小品《爱情公证》、反映普法要从娃娃抓起的《交通安全手势操、三字歌》……十四个充满法治元素、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分为“新时代创新普法新道路”、“新使命法治文艺轻骑兵”、“新征程共筑法治新中国”三大篇章相继上演。
谈及举办这次乌兰牧骑文艺演出的初衷时,包头市昆都仑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贺青介绍道,“法治乌兰牧骑是一个让人民群众了解法律、崇尚法治、遵从宪法的有力载体,通过寓法治于文化,送法治文化和节目到群众中去的形式,让老百姓轻松、愉快学法,从而加快我们法治文化社会的进程和步伐!”
据了解,截至目前,包头市各旗县区均已授旗成立了“法治乌兰牧骑”,这些队伍活跃在广袤的农村牧区,开展文艺演出60余场。每到一个地方,队员们通过吹拉弹唱的表演形式,将国家、地方政策方针、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等知识内容,编排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句半、快板书、表演唱以及小品、小戏等“地气”十足的文艺节目,让群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轻松愉快地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将法治文化理念植入在群众的心中。
在包头市司法局法宣科科长朱剑波认为,“法治乌兰牧骑文艺表演结合地方特色文化,以身边事、身边人演法治、唱法治,让普法形式更加接地气,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教育。多年来,包头市在不断加大普法阵地建设和普法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打造“四创工程”(即:建立一支法治文化创作队伍、创作一批有影响的法治文化作品、培养一支法治文艺团体、打造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法治文化精品),努力将法治文化、法治理念根植在老百姓的心里。”
提起乌兰牧骑,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可能不太了解,可将时间退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支成长在内蒙古广袤大草原上的“红色嫩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上世纪50年代,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了文化馆,但是草原上地广人稀,文化馆并不适合牧区。为此,我区各族干部群众便有了一个“在牧区丰富牧民文化生活”的设想。1957年,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建立,并开展试点工作。60年来,乌兰牧骑队员以天为幕、以地为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带去了国家的惠农方针政策,传递着党的声音和关怀。201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勉励他们,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轻骑兵’”。今年5月以来,内蒙古把法治宣传融入乌兰牧骑的创作演出中,打造了一大批“法治乌兰牧骑”队伍。
十几个精彩的节目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广大群众很容易接受也很喜爱这样的普法新模式,在观看演出的同时,还学到了不少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希望今后相关部门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让包头市教育局体卫艺科科员宋庆云回味无穷、意犹未尽。在一旁的包钢集团员工任铁昊也忍不住说起了自己的观后感:“这次活动将普法和乌兰牧骑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非常新颖,让我们对法律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比如原来以为宪法是国家大法,和我们没太大关系,通过刚才的精彩演出,我发现其实宪法是一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受益匪浅!”。
“将普法和乌兰牧骑相结合,是创新普法的一种形式,也是法治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就是通过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能够突出当地民族特色的演出形式,拓宽普法渠道,提升普法实效。今天呈献给观众的许多节目都是我们司法工作人员积攒了平时司法为民的工作素材后自编自演的,很是贴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台下群众的笑脸和掌声就说明我们的‘艺术法治双熏陶’起到了作用!”说起“法治乌兰牧骑”,包头市司法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左会军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地说。
(王祯肖玥)